網站動態
你知道民族音樂的美學特征嗎
北京聲樂藝考培訓小編為您介紹民族音樂美學特征:
“和”的精神
和是指民樂講究藝術表現的中和、簡約、適度。因而在欣賞作品中聽到的常常是那種分寸感,統一感,諧和感;而不是那種音樂材料上的強烈對比,藝術表現上的大起大落。這些,也是我國古代哲學中三個基本的命題——“天人合一,知行合一,情景合一”在音樂中的反映。
“虛”的意境
這是民樂在美感特征上的要求。含蓄的美,空靈的美是民樂必須達到的一種境界。無論是在民樂的創作和表演中,還是在對民樂作品的聆聽和欣賞中,都貫穿著一個韻字,國人對韻味的追求勝過對聲音本身的追求,猶如中國的寫意畫,不求工細,但求神似。
“線”的形態
歐洲藝術注重立體感,它的音樂也不例外。而中國藝術,正如美學理論家宗白華所說,無論繪畫、書法、音樂、都形成了獨樹一幟的“線的藝術”
。
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,中國的優秀文化博大精深,中國的音樂神韻獨特。我們應該更多地欣賞更廣泛地了解,更深刻地思考,重新認識自己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。民樂最突出的特點是寫意性,也就是烘托一種精神氛圍,一種心靈感受。
比如《高山》、《流水》,并非直接對景色進行細致的描寫,而是寫情,以情見景。正如子期所說----“巍巍乎志在高山”、“蕩蕩乎志在流水”,是 “志在”,而非景在也。在這里,也許有人會認為是否將寫意(和寫實相對)和寫情混為一談了。但 實際上,寫意描繪了客觀事物經過心靈投影之后的影象,在很大程度上經過了人的感情的加工,并進一步抽象化為音樂形式表露出來,落在紙上而為譜,發于聲則為樂。
民樂的這種寫意性與民樂體裁大多為獨奏或少量樂器合奏,而很少有樂隊合奏、協奏這一事實十分吻合。大型樂隊長于細致入微的景物、色彩描寫,精于大范圍氣氛的烘托,而心靈深處的意境所至,則是獨奏和少量樂器合奏的專利。在西洋古典體裁中,最貼近心靈的是室內樂,如弦樂四重奏之類,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。
寫意性的至尊地位,在樂隊合奏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。聽民樂合奏,你的感覺是----深沉的感情,這可能與大部分合奏曲由獨奏曲改編而來有關。當然,有時候飽含感情的寫意手法卻并不易懂,你必須投入更多的精神能量去理解它,聽古琴時,一定要做到 靜----不是環境,重要的是心靜。因為心不靜會嚴重地影響你將心靈融入到那種意境中去。古琴音樂,貴在意境,不聽感情,那種大部分時間并不十分流暢的聲音絕對不會引起你的共鳴。但是,當你進去過一次之后,你會難以割舍